- Oct 06 Thu 2016 10:47
健康存摺2.0
- May 24 Tue 2016 12:05
衛生福利部心口司--癮講座(藥癮、酒癮、網路成癮),敬請觀賞~
- Jan 05 Tue 2016 11:25
105年度海天醫院門診日期
- Oct 08 Thu 2015 18:01
104年病人安全週民眾/病人響應
內容:為鼓勵民眾踴躍參與病人安全週響應活動,於104年9月30日中午12點開始至10月17日期間,至活動網頁跟著心寶一起進行「三應」(響應、回應、反應),即有機會獲得HTC RE迷你攝錄影機、膠囊咖啡機、體重體脂機等多項好禮哦!
【抽獎活動步驟】
- 1. 進入活動網頁:http://www.xdxd.com.tw/c/3648
- 2. 勾選回答問題,跟著心寶一起「響應、回應、反應」
- 3. 分享活動訊息到Facebook,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參與
- 4. 進行抽獎,即刻開獎!
【QR Code】
使用行動裝置即刻掃描,立即參與抽獎!
【就醫安全非知不可】
歡迎至Facebook「就醫安全非知不可」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tientsafety.tw)點讚,隨時掌握病人安全相關資訊。
我該如何響應及參與「病人安全」?
希望您能夠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與自己有關的醫療過程。
104年病人安全週活動主軸是:「用藥整合」。
病人安全我會「應」,「3應」內容如下:
1. 響應:響應病人安全活動;就醫時攜帶所有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藥袋/藥單);了解是否有服用重複藥物。
2. 回應:回應醫護人員的問題(用藥過敏史及副作用)。
3. 反應:主動反應自己或家人的特殊健康狀況、任何關於治療或用藥的疑問。
身為病人或家屬,您該怎麼「應」?
做法 |
說明 |
舉例 |
響應 |
參與病人安全活動及落實病人安全的措施。 |
|
回應 |
誠實回應醫療人員的詢問。 |
|
反應 |
對醫療人員說明有不清楚、身體任何不舒服的地方或者發現周遭有不安全的環境或狀況,主動反應給醫護人員知道。 |
|
- Aug 19 Wed 2015 17:09
本院無菸醫院承諾
- Jun 23 Tue 2015 12:21
珍惜醫療資源,照顧病人用藥安全,健保『門診特定用藥重複核扣方案』開始了~
依據健保署『門診特定用藥重複核扣方案』規定,自民國104年7月起,於本院門診若有提早看診情形,重複天數之藥費及藥事服務費將不予給付;自民國105年7月起,於本院門診就醫之民眾,醫師皆需查詢包括在其他醫療院所就診之藥物是否有重複開立,且重複開出之藥費及藥事服務將不予給付。故為珍惜醫療資源,並確保民眾用藥安全,下列事項請就診民眾配合:
一、 於本院門診就醫之民眾,請依約定時間到診。
二、 若提早門診時間超過7日以上:
1. 病情有變化,需調整用藥:可以掛號、看診,開立調整的用藥,但無法開立原本用藥。
2. 病情無變化,僅需開一樣的藥:將無法看診開藥,敬請見諒。
三、 若提早門診時間於7日以內(含7日):
可以看診拿藥,但仍需查詢『健保雲端藥歷』及『管制用藥關懷名單』,確認並無囤積過量藥物。
四、 自民國105年7月起,於本院門診就醫之民眾,皆需查詢『健保雲端藥歷』及『管制用藥關懷名單』,敬請簽署相關同意書,若無同意書以致無法查詢者,開立藥物以3日為限。
若有不便,敬請見諒。
相關問題諮詢,請洽本院掛號櫃檯(電話930-8010轉總機0)或門診護理人員(分機114)。
或直接洽詢健保署0800-030-598或02-2706-5866。
- Jun 09 Tue 2015 17:05
(轉貼自台灣精神醫學會)對國人集體心理創傷的處理與精神病去污名化的呼籲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周煌智教授 2015/6/2
回顧過去十五年,從九二一大地震後的大大小小的災難,包括SARS、八八風災、高雄氣爆、空難、海難等重大天然與人為災難發生,不斷地造成台灣人民的集體心理創傷!對於受難者及其家屬更是永久的心理痛楚,難以平息!而在個別性的重大人禍方面,自鄭X捷運隨機殺人案件後,好不容易稍微平息的國人集體創傷記憶,又被劉小妹不幸事件挑起,再次帶給國人莫大的震撼,除了對劉小妹感到不捨,同理家屬的傷慟,表現出義憤與難過不捨外,面對災難已經成為常態,而非特例的現在,國人與政府對於這種集體創傷記憶的撫慰與心理創傷復原,究竟還能夠做些什麼?
壹、對於國家與政府領導人對於未來類似危機處理的建議:
第一時間展現領導人(總統或縣市長)的危機處理能力與對受難者的同理心:
建議領導人在第一時間主動出面對國人或市民(當然包括對罹難者的哀悼及同理其家屬的悲慟)的集體情緒安撫,遠比在鏡頭下被迫講出千百道指示(指示只要一條,例如:我(總統、縣市長)在第一時間已經指示相關部門成立危機因應小組,依其職權做好各項措施,並且展開橫向與縱向的聯繫,但如仍有不完備處,歡迎大家指教讓我們一起將這件危機處理作得更好。)檢討來得有用。中國前總理溫家寶對於四川汶川地震倖存者:面對著鏡頭講:『各位鄉親我來晚了』,其實,他從北京出發到四川僅有一天就到達,並非真得晚到了﹗充分展現對倖存者的同理心,此時切忌與受難者爭執﹗又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對於波士頓爆炸案所發表的談話:『告訴死者家屬、傷者與廣大波士頓居民「美國與你們同在」!並強調,「波士頓這個城市和這個國家的大無畏精神依然屹立不搖、絲毫未曾減損」同樣地撫慰民眾忐忑不安的心,值得我們台灣政府首長學習!。
貳、對於政府部門的建議
危機通常也是轉機:千萬不要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事實上,類似劉小妹不幸事件發生,如同被強暴、或兒童虐待等家暴事件層出不窮,只是媒體不一定報導或顯著報導,因此,如何宣導被害人或兒童(及家屬)提升自我保護能力,成為內化行為的一部分(包括在教育體系強化保護作用),如同是消防的定期演練(定期檢查廁所警報器是否失靈、是否會操作,以及結伴前往上廁所,何時或何地可能有潛在的危險,而非僅在校園中),特別是在重大新聞事件出現時,立即主動提供平常已經準備好的『十八般武藝』,以安民眾的心,特別是保密及協助求助者的SOP,應該儘速的建立或將這流程可以有效地讓民眾知曉。
參、對潛在被害人或受難者建議
提升對自我保護能力,養成自我保護的敏感度,成為內化行為一部分,或可避免成為下一位受難者。但如果不幸受難(例如被家暴、性侵害以及重大災難倖存者及其可能受影響者),能夠安全的找到資源協助其心理創傷復原,減少創傷記憶對其長期的傷害!
肆、對潛在加害人或受難者建議
有效問題解決能力與對正常壓力有效抒解是可以減少個體因一時不滿或衝動所引起的不良後果,例如:此事件的龔嫌自稱有幻聽,建議政府應該教導民眾當有精神病時,應該如何正確就醫,媒體可以報導如何就醫就可以減少暴力的感人事件,新聞照樣有賣點,而非聚焦在有無幻聽或又見精神病人殺人污名化報導,無助於正向的能量提升,也再次誤導社會大眾﹗
伍、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的澄清
世界衛生組織說:『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心理狀態常受限於成長的創傷經驗、人格特質、生活事件、壓力挫折與社會環境的互動影響,而呈現動態波動!因此,影響精神疾病的發生是一種網狀的多重致病因。某甲可能平常皆沒有心理的障礙,卻因為外來巨大的衝擊,例如:遭逢大地震而有恐慌或創傷後壓力症的產生。長期為憂鬱症所苦的某乙也可能改善其壓力情境,變為穩定或症狀改善。某丙可能在近期內遭受許多人認為沒有很大的壓力或挫折的狀態,然而歷經生命創傷與挫敗經驗的某丙(導致其慣用負面思考),因裝滿情緒的水缸已經容不下任何一顆鵝卵石,因而發病﹗若以直線思維來思考,則常將某丙的發病歸因於新發生的壓力事件,並無法真正的解決某丙的問題。因此,進行心理健康促進有必要如同身體健檢般地進行各種壓力源與心理症狀評估,以瞭解其抗壓性與罹病的可能危險因子。
以龔嫌而言,肯定他心理不健康,因此,會做出這種重大的反社會行為,然而,這跟是否他為精神病人,並受症狀影響,才會殺人並不能劃上等號,絕大部分的精神病人在病情發作時,都能有效就醫得到治療,而不會有這種反社會行為(反社會行為不等於反社會人格)。何況有人會詐病免除罪責,卻讓精神病人背上不定時炸彈罪名,因此,是否詐病尚須經過精神專科醫師的鑑定,但是卻可以正向導引社會大眾鼓勵其不肯就醫的精神病患家屬或朋友就醫。
陸、缺乏經費與人力進行心理健康促進
台灣對於心理健康促進的經費仍是杯水車薪,比較近三年的國民健康署與心理健康司的經費,平均每年國民健康署的預算超過千億元,而心口司的預算屬於心理健康的經費僅約五億元上下,不到前者的5%,平均每人不到30元,顯然不成比例,並且比起2011年WHO所調查的世界每人平均60元還更少,顯然不如世界各國的平均值!值得政府關注,投入合適的人力與財力!
台灣精神醫學會
- May 22 Fri 2015 16:05
如何來海天?
如何來海天:
國光客運1788班次時刻表:
- Jan 24 Sat 2015 12:32
新!104年2月及農曆春節門診異動情形
因應104年農曆春節及年假,本院二月份門診情形異動如下:
2/2 (星期一) 下午原 陳國基院長門診 由 劉又銘醫師 代診
2/3 (星期二) 上午原 陳國基院長門診 由 李忠麟醫師 代診 / 下午原 陳國基院長門診 由 李忠麟醫師 代診
2/4 (星期三) 上午原 陳國基院長門診 由 李忠麟醫師 代診
2/5 (星期四) 下午原 李忠麟醫師門診 由 劉又銘醫師 代診
2/9 (星期一) 下午原 陳國基院長門診 由 劉又銘醫師 代診
2/13(星期五) 上午原 劉又銘醫師門診 由 李忠麟醫師 代診 /下午原 劉又銘醫師門診 停診
2/14(星期六) 上午原 劉又銘醫師門診 停診
2/16(星期一) 上午原 劉又銘醫師門診 由 陳國基院長 代診
2/18(星期三) 除夕 停診
2/19(星期四) 初一 停診
2/20(星期五) 初二 停診
2/21(星期六) 初三 停診
2/22(星期日) 初四 無門診
2/23(星期一) 初五 停診
2/25(星期三) 下午原 李忠麟醫師門診 由 陳國基院長 代診
2/26(星期四) 上午原 李忠麟醫師門診 由 陳國基院長代診 / 下午原 李忠麟醫師門診 由 劉又銘醫師代診
若有不便,敬請見諒!並請提早準備足量藥物,歡度春節假期!
- Aug 25 Mon 2014 07:37
(轉載 台灣精神醫學會 2014/5/30) Schizophrenia中文譯名由「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的歷史軌跡
反應不同時代精神病理的最新見解與疾病診斷概念。
我們期許Schizophrenia更名運動:
期許社會看待精神疾病現象有更符合現代醫學水準的認知。
今年(2014),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正式宣布:Schizophrenia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讓【精神分裂症】走入歷史。同時,2014年5月衛生福利部也已經正式發函到各地衛生局轉各醫療機構正式更名。
長久以來,「Schizophrenia」舊有的中文譯名「精神分裂症」在人們尚未了解精神疾病知識之前,已經搶先一步為疾病帶來了誤解與汙名。倘若缺乏精神衛生的知識,民眾容易對精神疾病烙印恐懼與害怕。「精神分裂」字義帶來的消極印象,更是許多可能或已經罹患精神疾病的民眾「說不出口的恐懼」;隱瞞精神健康問題、拒絕求助或就醫、中斷治療與復健過程…等;不僅使許多民眾與家庭飽受精神疾病症狀的折磨,更可能嚴重影響精神疾病患者的癒後,未來回歸社會生活的精神康復之路勢必更加艱辛。
不孤單的「Schizophrenia更名運動」
1995年日本研究發現精神康復者回診率低、中斷治療比例高,多數導因為民眾對於精神疾病名稱引發誤解所致。因此,日本花了七年的時間推動更名運動,於2002年成功更名為「統合失調症」;然而,在日本的統合失調,除了指Schizophrenia之外,還包括Dementia。同樣位於亞洲的韓國也為了去除Schizophrenia的疾病韓文名稱jungshinbunyeolbyung (mind-split disorder)帶來的汙名,在2012年更名為「調弦症」johyeonbyung (attunement disorder)。
台灣的「Schizophrenia更名運動」在亞洲雖然不是先例,但是在華人社會,我們是第一個針對「Schizophrenia」進行更名的國家。2001年香港醫院管理局為消除歧視,特別為psychosis創立新名詞為「思覺失調」,因此在香港思覺失調的英文名稱為Early Psychosis,並不是指Schizophrenia。香港的思覺失調的定義是指由於腦部思想跟感覺功能不和諧,可併同其他精神症狀,如:躁狂症、妄想症等。因此不像台灣只有專指Schizophrenia而已;是比較廣泛的稱呼。
而台灣部分,當時台大醫院精神部主任;現任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指出:『日本在更名後2004年有研究發現,精神康復者的就醫率與家屬的支持度均有明顯提升。』因此,胡海國教授聯合鄭若瑟前院長(八里療養院)、楊延光教授邀請多個學協會共同呼籲與奔走,於民間及政府單位發起各大小型更名運動,民間更有文榮光教授成立財團法人火鳳凰文教基金會與康盟一起,一點一滴地宣導更名概念,影響台灣社會,各界也紛紛開始集結精神分裂症更名的力量。經過10年的努力,2012年由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及三好聯盟與康復之友聯盟,承蒙前輩與相關協會的努力,積極聯合精神康復者、家屬、精神醫療專業人員的力量,藉由全台發放實體與網路問卷調查,更加密集與積極的推廣「精神分裂症更名運動」。經過焦點團體擬定更命調查問卷進行票選,當時票選取代「精神分裂」一詞的名稱,除了「思覺失調」外,還有「統合失調」、「腦分泌失調」等選項。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投票統計,贊成更名的票數超過一半以上,Schizophrenia的中文名稱也終於確定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其實『思覺失調』一詞反映了Schizophrenia的兩大主要病理: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二字同時也代表它「恢復的可能性」。
台灣引領『精神分裂症更名運動』風潮,帶動華人社會的精神疾病的去汙名
2014年5月2日《我“思”故我在 讓“愛”覺醒吧》思覺失調症更名記者會,同月由衛生福利部公告Schizophrenia中文譯名更換為「思覺失調症」。
適逢美國精神醫學會於2013年5月出版DSM-5,同年胡海國教授及專家學者們的努力下完成DSM官方認可的中文版手冊。此手冊中,疾病名稱Schizophrenia之中文譯名即已更名為「思覺失調症」。
2014年5月2日,由台灣精神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於台北華山文創中心舉辦《我“思”故我在 讓“愛”覺醒吧》思覺失調症更名記者會,除了相關單位與全國康復之友協會團體,主辦單位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煌智教授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黃敏偉助理教授更邀請美國精神科權威醫師暨精神康復者代表費雪教授(Dr. Daniel Fisher)來台,以自身經歷與現場來賓分享如何回歸精神康復的心路歷程。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陳快樂司長親自蒞臨參加,並全程參與更名記者會;會後更積極聆聽精神康復者康復之路經驗談,並深受更名運動所感動。於同月,由衛生福利部正式公告Schizophrenia中文譯名由「精神分裂症」更換為「思覺失調症」。
台灣的醫療水準在華人世界的成就有目共睹,推動Schizophrenia的更名運動,顯示台灣不僅著重醫療品質,對於民眾醫療知識促進與衛生教育宣導亦同樣的重視。我們期盼藉由更名運動,讓更多人認識思覺失調症、提升國人對於精神疾病應有的認知水準、擁有正確的疾病觀念,也鼓勵精神康復者勇敢面對疾病、接受治療。相信由台灣引領更名運動的風潮,能夠讓華人世界的精神疾病去汙名的腳步更上一層樓。